在雙碳背景下,電力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,這種變化來自三個方面:
1、以風、光為代表的,不穩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大幅度提高;
(來源:微信公眾號“魚眼看電改” 作者:俞慶)
2、電力市場化取代統購統銷;
3、以微電網為代表的,分布式電力系統改變原有電力系統結構;
因此才有了新型電力系統概念,并開始落地。
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和落地,不是簡單的用數據通信網取代語音通信網,而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,這種變革反過來又推動了互聯網底層技術的快速發展。
新型電力系統也并非簡單技術的替換,而是電力、能源行業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。
站在這個視角,電力數字化正在出現六方面的趨勢。
1、數字泛在化
傳統電力自動化、信息化,主要的推動者是發電側、電網側的企業,比如智慧電廠、智能電網的應用。
這些數字化是以管理價值實現為目標,偏向于集中式、標準化的應用場景。
比如智能電網的數字化,以前更多的投資是在輸電網,以及高等級的配電網。而中低壓配電網(公共配電網部分),乃至用戶配電網,一直是數字化的盲區。
這也很好理解,過去的電網是單向潮流,末端只是被動接受者,所以只要把輸電網和較大的配電網管好,電網就可以安全運行了。
而作為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中低壓配電網,點多面廣,結構不清,管理復雜,數字化的效益又不明顯,自然得不到關注。
即使電網公司意識到這個管理薄弱環節,想通過配網自動化、營配調貫通、分布式光伏統一調度、負荷側管理等各種手段,加強數字化,目前來看依然是杯水車薪。
舉個例子,僅僅是維護公共中低壓配電網的設備資產、線路、用戶的靜態關系,某個地市公司每年都可能花幾千萬去做數據治理和臺賬更新,還無法保證100%的準確度。
但是新型電力系統需要源荷互動、自下而上的分層分區功率平衡,客觀上需要對電網的最后5公里乃至最后1公里進行深度數字化。
所以我們認為數字泛在化,實現整個電力系統最后5公里的數字化,是源荷互動的基礎,也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最主要技術創新方向。
這就是數字化的泛在趨勢。當然,這種泛在是有條件的,比如經濟價值如何衡量?技術路線和技術模式又是如何?實現方式是怎么樣?
這些條件既是一種約束,更是一種創新的可能。
2、硬件軟件化
基于傳統通信、自動化技術研發的產品,是以硬件為核心的,基于硬件開發嵌入式軟件,并形成產品功能。比如電表產品,是采購標準的計量芯片,然后搭配通信、存儲、處理芯片,并進行邏輯編程,變成標準的電表。
但是我們回到計量這個功能,除了交流采樣這個環節,后續所有的處理都可以采用各種算法來實現,在現場算力價格大幅度下降以后,完全可以用通用的計算架構去做,而不是采購標準的計量芯片。
用標準硬件+可升級算法去實現功能的差異性,并且適應現場廣泛的融合需求,這就是泛在物聯中邊緣計算的方案。
硬件軟件化最強悍的企業,非特斯拉莫屬。特斯拉一直堅持“純視覺AI“方向去做無人駕駛(雖然最近也傳出,特斯拉在研究視覺+雷達的混合方案)。
這背后的邏輯就是:硬件方案一旦形成和銷售出去,是無法升級的,而互聯網思維的不斷迭代,更多的只能依靠軟件升級。
視覺AI方案,輸入就是攝像頭,只要視覺識別算法能不斷升級,FSD就能迭代,老車主也能不斷享受無人駕駛技術的升級。
個人認為,未來圍繞負荷側的大量差異化場景,無法用標準功能硬件產品去一一覆蓋,硬件軟件化是較好的思路。
3、軟件硬件化
在電力行業最后5公里的領域,軟件是很難賣出價格的,尤其是SaaS軟件。當然這也不止是電力領域,行業SaaS基本不賺錢是共識。
電力行業的軟件有兩個關鍵用戶,一個是人,或者說企業,比如各類管理者,實現管理價值。
另一個是機器,也就是真正的電力消費者,將來需要實現源荷互動,能效管理,都需要與機器進行協調和對話。所以一旦涉及到較高實時性要求的現場測控,軟件硬件化的趨勢就出現了。
比如微電網控制終端、負荷控制器、能量路由器等。
軟件硬件化是一種融合,比如管理和控制的融合、電力自動化和工業自動化的融合、電能碳的需求融合,當然最重要的是,一二三次的深度融合。
一次的功率、電壓、電流的變化和控制,以功率半導體化為特點(取代機械的變換和控制裝置);
二次以泛在物聯為特點,實現廣泛的測量、感知、控制、通信的融合;
三次以管控一體化、云邊協同為特點,實現云計算架構與現場計算控制架構的深度融合。
類似電動汽車三電融合,最終出現新型的智能配電裝置。
4、系統平臺化與云化
最后5公里的海量數據,雖然一部分高實時性數據需要本地計算和控制輸出,但是更大量的數據本地無法處理,需要匯集到云端進行存儲、處理和發放,并訓練出更高級的AI,實現配電系統的真正智能化:即插即用、泛在感知、動態適應、無人駕駛。
同時也需要實現管理價值的實現,比如營配調貫通,電力市場交互等。
這就是系統平臺和云化的意義。
5、場景碎片化
與傳統電力系統的數字化價值——集中式管理價值不一樣,最后5公里和最后1公里的數字化價值是非常分散,非常個性化的。
這也是集中管理模式、標準的產品形態無法適應的原因。
比如電力開關,開關本身功能是高度標準化的,但是開關在不同的場合,不同的用戶,不同的電流狀態下的運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是千變萬化的。
就像一輛車,車本身的硬件功能是標準的,比如三電系統,駕駛室等。但是一輛車在道路上行駛,面臨的道路情況是千變萬化的,這也是為什么無人駕駛做到L5是如此之難的原因:算法無法窮盡,本地很難自學習。
當然需求是層次化的,就像駕駛智能化有L1~L5,電力數字化也可以分L1~L5。
目前大家關注的微電網控制,我認為是L3以上的需求,但是一個電網基礎的數字化是L0需求,你無法在一個連基礎量測都沒有的配電網里,去馬上實現什么自動負荷控制、微電網控制。
你在市面上買到的99%的車,都安裝了幾十、上百個基本的傳感器,也就是實現了L0,這是智能駕駛的前提。而在一個用戶配電網中,傳感器數量甚至比一輛車都少,所以先實現L0再說。
L0和L1的場景本身就已經碎片化了,這些碎片化的需求,需要通過組合的解決方案去實現,尤其是存量的配電系統。
6、數智服務化
最后5公里的價值體現,對電力用戶來說是碎片化的需求,也是一種企業級服務。
企業級服務必然是一種整體服務解決方案的產品銷售,數據的價值需要在這種整體服務中去體現。
比如你安裝了一塊電表或者智能斷路器,它發現了一個可能的故障,誰來確定故障?誰來消除故障?這個故障的消除是否改變電網的拓撲和潮流?誰來維護變更記錄?
這是設備管理中最基礎的一些問題,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,包含數據、包含傳感器、包含線上線下的服務,更需要持續的運營服務。
這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換,即從項目思維轉換為持續服務思維。
而目前大多數的所謂數字化,還是一種“只對驗收負責”的項目思維,并不關注負荷、配電系統運行、市場價格、用電成本、安全管理、生命周期碳排放這些持續運營的需求。
所以數據、智能的價值,是要通過可持續的服務解決方案實現的,這個實現過程本身是技術創新,同時又很大程度上支配了前面五個趨勢的技術創新。
有時候,我給一些大型電力企業的專業部門做介紹,分享用電企業的需求和綜合智慧服務方案,介紹完以后,他們的反應是:
這種多專業的深度協作,我們做不了。
電力數字化,看似簡單,實則巨難。正因為難,所以才有創新價值。
最后祝大家新春快樂!
手機:159420552817 電話:15942055281 EMAIL:syzyxsm2000@163.com
公司地址:沈陽梓緣新商貿有限公司
Copyright ? 2022-2023沈陽梓緣新商貿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ICP備:遼ICP備2022000804號
聯系電話
微信掃一掃